中國歷代名中醫雕像

1-1.jpg

吳尚先 (1806-1866年),名樽,字杖仙,又名安業,師機,
浙江錢塘人,為清代外治大師。所著《理瀹駢文》,是
中國最早記錄外治法的專著,包括藥帖、溫熱 、水療
、 蠟療等等。

1-2.jpg

王清任 (1768-1831年),字勸臣,河北玉田人,清代醫家。
所著《醫林改錯》是繼宋代《洗冤錄》以來又一部以實
體解剖繪製人體臟腑圖型的書。

1-3.jpg

葉天士 (1667-1746年),葉桂,字天士,號香岩,又號:上律老人
,江蘇吳縣人,清代傑出醫學家。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症,
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。著有《溫熱論》論為瘟病是"濕
邪上受,內入於肺",是瘟病學奠基人之一。

1-4.jpg

吳有性 (1587-1657年),字又可,江蘇蘇州人,明代清初傳染
病學家。著有《瘟疫論》二卷,次提出"癘氣"是以"口鼻傳
入體內",一種癘氣只與"一種疫病"有關。

1-5.jpg

王肯堂 (1549-1613年),字宇泰,號念西居士,江蘇金壇人,
明代醫學家。所著《證治準繩》與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
同為明代醫藥兩大名作。

1-6.jpg

張景嶽 (1563-1640年),名介賓,字惠卿,號景樂,別號:通一子,
浙江紹興人,明代醫學家。著有《類經》,論為"醫易(經)同源"
,是首位研究與《易經》關係的人。

1-7.jpg

李時珍 (1518-1593年),字東璧,號瀕湖,明代醫藥學家。
歷時27年,撰寫藥物學巨作《本草綱目》52卷,在動植物
分類學等方面成就突出,對其他有關學科也做出貢獻。
達爾文稱讚其為"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"。

1-8.jpg

朱震亨 (1281-1358年),字彥修,號丹溪,浙江義鳥人,
金元四大家之一。論為人常"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",故
應滋陰降火,稱"養陰派"。弟子眾多,方書廣傳,是元代
著名的醫學家。

2-1.jpg

李 杲 (1180-1251年),字明之,號東坦老人,元代真定
(今河北正定)人,金元四大家之一。用藥不拘於方,主
張"人以胃氣為體",是"補土派"創始人。

2-2.jpg

宋 慈 (1186-1249年),字惠父,南宋法醫學家,多司刑獄之職,
論為檢驗乃關係案件"死生出入","幽枉曲坤"的大事,對於獄
案皆"就審之又審,不敢萌一毫慢易心"。
1247年總結前法醫經驗及本人四任法官心得,寫成世界上最早
的法醫文著《洗冤集錄》。

2-3.jpg

劉完素 (1120-1200年),字守真,號通玄處士,金代河間
(今河北河間)人,故又稱:劉河間,金元四大家代表人物
。看病重五運六氣,強調火熱治病,用藥多主寒涼,人稱
"寒涼派"。

2-4.jpg

張子和 (1151-1231年),名從正,字子和,號戴人,睢州考城
(今河南蘭考縣)人,金元四大家之一,攻邪派的開山。強調
病因多為外邪傷正,疾病分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門。
主張怯邪以扶正,治病善用汗、吐、下三法。
著有《儒門事親》15卷、《三復指迷》、《張氏經驗方》等。

2-5.jpg

錢 乙 (1032-1113年),字仲陽,宋代著名兒科專家,被稱為
"兒科之聖"、"幼科之鼻祖"。其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是我國
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,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,兒童辨證施
製法,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一門學科。

2-6.jpg

劉禹錫 (772-842年),字夢得,唐代著名文學、家政治家及
醫學家,對醫學頗有研究。治病用藥,講求時效,布固守古法
,提出"彌病於將然之先,而以攻治為後",的遇防思想。
治病善用單方、驗方,並重視收集整理民間醫藥經驗。

2-7.jpg

宇陀寧瑪.元丹貢布 (708-833年),曾先後三次求學天竺,返回
吐蕃後,行醫授徒,成績卓著。四十五歲時,以早期吐蕃醫學為
基礎,吸收漢地、天竺及各方醫學,撰成醫學巨著《四部醫典》
。被藏族人民尊稱為"醫聖"和"藥王"。

2-8.jpg

王 冰 (710-805年),號啟玄子,又叫啟元子。篤好易老之學,
講求攝生,究心於醫學,尤嗜《皇帝內經》。歷時12年注成
《素問》24卷。對運氣學說額有研究,其理論見解為後世運
氣學說之本。對辨證論治理論亦有所發揮。

3-1.jpg

王 燾 (670-755年),唐岐州眉縣眉(今陜西眉縣)人,
任職於弘文館長達二十餘載,在此期間,博覽古代醫
學文獻數千卷。逐條採摘記錄,積累了大量資料。
著有《外台祕要》40卷,被歷代醫學稱為"世寶"。

3-2.jpg

鑒 真 (688-764年),俗姓淳于,唐代佛學大師。通曉醫學
,精通本草。將中國中藥鑒別、泡製、配方、收藏應用等
技術帶至日本,並傳授醫學,熱忱為患者治病,被稱為漢方
醫藥始祖,日本之神農。

3-3.jpg

張文仲 (約620-700年),武則天光宅元年(684)為侍御醫,
後至尚藥奉御。文仲通醫理,尤攻風與氣之研究。撰有
《隨身備急方》、三卷《法象論》一卷,
《小兒五疳二十四候論》一卷、《舊唐書.本傳》等。

3-4.jpg

崔知悌 (約615-685年),許州鄢陵(今河南鄢陵)人,
唐代醫家好岐黃之術,擅長針灸,臨床診治,審病製方
頗多新意。其著述以《骨蒸病炙方》最為著名,被收
入《外台祕要》名為"炙骨蒸法圖",即世傳崔丞相炙法。

3-5.jpg

巢元方 (約550-630年),隨太醫博士,曾主編寫中國
第一部論述疾病因和症候的專書《諸病源候論》,
提出傳染病與氣候、傳染有關,是中國醫學發展史冊
中第一部系統化,科學化地詳細論述疾病發生原因、
症候表現及分類的巨著。

3-6.jpg

孫思邈 (581-682年),唐代著名醫學家,在醫療、藥物、
養生等方面頗有研究,被尊為"藥王",是婦科學的先驅。
所箸《千金方》收集大量醫方,系統總結唐代以前的醫
藥成就,強調醫德,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。

3-7.jpg

許胤宗 (約536-626年),一作引宗,隋唐間醫學家。以醫術著名
,精通脈診,用藥靈活變通,不拘一法。診病問疾,重視切脈,
以探求病源,主張病藥相當,不宜雜藥亂投,唯須單用一味,
直攻病所。一生診脈用藥,獨具特色。

3-8.jpg

甄 權 (約541-643年),唐代名醫,一生行醫,活人眾多。擅長針灸,
兼通藥治,通頤養之術,主張飲食不必甘美。一生箸述頗多,撰有
《針方》,《脈絕賦》、《明堂人形圖》各一卷、
《針經鈔》三卷,《藥性論》四卷等。

4-1.jpg

葛 洪 (283-363年),字稚川,東晉道教學者,著名煉丹家、醫藥學
家,經曉醫學和藥物學其《抱朴子》論述了煉丹理論和方法,為原
始實驗化學提供了珍貴資料,《肘後備急方》三卷,收錄多種灸治
法,詳細論治內、外、五官等臨床各科危怠病症。

4-2.jpg

陶弘景 (456-536年),字通明,自號華陽隱居,丹陽秣陵(今南京)人。
為世醫出身,生活於南朝,歷經宋、齊、梁三朝。博物學家,對本草
學貢獻尤大,著有《本草經集注》,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
程碑。

4-3.jpg

皇甫謐 (215-282年),字士安,幼名靜,自號玄晏先生,魏晉時著名的
醫學家、文學家、歷史學家,所編撰《皇帝三部針灸甲乙經》是我
國現存最早的系統針灸學專著,確立針灸學完整的理論體系,為針灸
學成為臨床獨立學科奠定基礎。

4-4.jpg

王叔和 (210-285年),名熙,漢末晉初高平(今山東濟寧,
一說山西高平)人。曾任太醫令,其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
要貢獻有二:一是整理編輯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及
《金匱要略》,並重新編次成書,名為《金匱玉函經》;
二是撰寫中國醫學文獻中第一部專門講求脈法
的著作《脈經》。

4-5.jpg

華 陀 (約145-208年),字元化,東漢末醫學家。
精通內、外、婦、兒、針灸各科,尤以外科著稱。
發明"麻沸散",並用於腹部外科手術,是全世界全身
麻醉手術第一人。創造"五禽之戰"療法,
開創我國及世界上醫療保健體操的先例。

4-6.jpg

張仲景 (約150-219年),名機,東漢醫學家。博學多才,精通醫藥,
擅長針灸,被尊為"醫聖"。所箸《傷寒雜病論》首創"辯證論治"
原則,並保存大量行之有效方劑,是中醫學寶庫中最有價值的醫學
專著。

4-7.jpg

淳于意 (前215-156年),山東臨淄人,西漢初期著名醫學家,
曾任齊國的太倉長,故稱"倉公"。會五色診病,知人生死,著
有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醫案-《診籍》。

4-8.jpg

扁 鵲 (前407-301年),姓秦,名越人,戰國時醫學家,中國傳統
醫學之鼻祖。由於醫術高明,醫德高尚,被尊稱為"扁鵲"。
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,創造總結出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法,擅長
望診和切診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道真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